中國是詩的國度。幾千年來,中華詩詞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。詩詞對于中國人來講,是一種特別深刻的文化基因。王國維先生曾說:“詩在我們國度,一出世,它就是宗教,是政治,是教育,是社交,它是最全面的生活。” 林語堂甚至說:詩歌在中國已經代替了宗教的作用。
人人心中都有詩。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,我們從小都是在詩的氛圍中長大,都是在詩歌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。許多優美的詩詞,我們父母在背、我們自己在背、我們的孩子現在還在背。無論是官員學者,還是工人農民,不管喜不喜歡詩詞,也都會背誦幾首唐詩宋詞。詩詞已經浸潤我們的日常生活、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之中。1976年春天安門事件中,一時間涌現了成千上萬的沉痛悼念周總理、憤怒聲討 “四人幫”的革命詩詞。說明在特定的環境下,原本隱藏在人們心底中的詩歌情節會迸發,成了表達情感的主要形式和戰斗的武器。
人人心中有詩意。詩詞從一誕生就是用來表達思想、情感、志向、好惡的。詩詞本來就是一個小眾的文學門類,但詩意以及詩意的生活,卻是人人渴求,時常涌現。“世界充滿勞績,人卻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(荷爾德林)”。詩可以興觀群怨。當我們面對名山大川,我們就會有詩意情懷;當我們置身火熱的勞動場面,我們就會有詩意激蕩;當我們思念遠方親人,我們就會有詩意悠揚。心有詩意而美麗、心有詩意而豐富。習近平總書記說,學詩可以“情飛揚、志高昂、人靈秀”。他自己就身體力行,不但在重要的講話報告中經常引用古今中外的詩文警句,而且還創作了《七律·軍民情》《念奴嬌·追思焦裕祿》等不朽詩篇。
人人都應學點詩。經常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些朋友對自己的所見所聞、所思所想、所感所悟有不少詩意的文字表達(雖然很難稱得上是詩),說明詩意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,只是我們尚不能做到暢快淋漓地表達。詩意就在我們心中,等待我們通過寫詩吟詩去自由釋放。掌握一點寫詩的基本知識和方法,就能夠打通心中詩意外在表達的通道。“腹有詩書氣自華”,通過讀詩寫詩,可以用來自娛、解憂,可以用來自勉、警人,也可以用來鞭撻、諷喻。
人生經歷需要熔鑄,人生境界需要拓展。優秀詩詞,體現了人類追求真善美、揚棄假惡丑的執著意念和高尚情懷。吟誦詩歌、體味詩歌、創作詩歌,不僅僅釋放心中詩意,更在于增強我們的人文素養、陶冶情操、升華境界、激勵斗志。對企業來說,有利于提升企業文化品位、弘揚企業精神、增強企業凝聚力。不少人覺得,平時工作繁忙,何來時間寫詩?其實,寫詩和做事并不是對立的。毛澤東當年在長征的馬背上寫下了《婁山關》、《長征》等不朽詩篇,陳毅元帥在烽火圍困中寫下了《梅嶺三章》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工作之余讀點詩詞,寫點詩詞,于公于己大有裨益。
社會不需要人人都成為詩人,但我們應該在世間詩意地棲居。
(王 駿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