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旅客們將與全國實行火車票實名制后的第一個春運相遇,在買票和進站坐車時都必須攜帶“身份證”。在中國古代,百姓是否也有“身份證”呢?如果有的話,又收錄了哪些身份信息、如何防偽呢?
有身份地位者才有“身份證”
現(xiàn)代意義的身份證制度,只有短短幾十年歷史。在中國古代,普通人是沒有身份和地位的,“身份證”只是對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。
古代的身份證也沒有現(xiàn)代這么復雜,收錄的信息比較簡單。如在唐代,一般就是“姓名”、“官職”兩項,再細一點,將“單位”加上,不會有“出生時間”、 “性別”這些內(nèi)容,有的甚至連姓名也沒有,就是一個物證。需要注明的是,它也有現(xiàn)代身份證上所沒有的信息:如果持有者有官職的,則要在上面寫清楚。這種身 份證實質(zhì)是一種“官員證”,寫有姓名的,在卸職后要交出來;未刻姓名的,則傳給繼任者。
“防偽標志”也分等級
有人要問了,古代身份證如此簡單,很容易造假作偽吧?事實上,在古代也確存在這些現(xiàn)象。古代和今天一樣,確有假身份證。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(fā)生,有的身份證會 上特別注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后果,如明朝就規(guī)定,“借者與借與者同罪”; 沒有相應的身份證而去了不該去的地方(如混進后宮)、做了不該做的事情 (如謊稱當大官),則要“依律論罪”。
而在防偽手段上,主要有兩種方式。一是設置身份證的“防偽標記”。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,也沒有現(xiàn)在這 么復雜,如魚符類身份證,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,即所謂“魚袋”。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,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,皇帝召見 時,你有符還得有袋子。有意思的是,到了宋代,官員的身份證竟然只用當年的“防偽標記”來識別,即只用“魚袋”,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———“魚符”廢棄 了。二是制作不同質(zhì)地的身份證。即,不同級別的人,制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。仍以唐朝來說,制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: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, 用黃金來做;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所用材料是白銀;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,質(zhì)地則是銅料。
種類繁多細分職位地位
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以下幾種:等級身份證、職業(yè)身份證、臨時身份證等,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。
等級身份證,即《新唐書·車服志》(卷二十四)上所謂,“以明貴賤,應召命”。這一類身份證中,數(shù)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,使用的時間亦久。后來武則天當政時,一度廢魚符為龜符。雖然形式改變了,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是一樣的,并不改變。
魚符是唐高祖李淵的一項發(fā)明。李淵進入長安后,廢除了隋朝那套舊的身份證制度,將隋朝使用的“竹使符”改成“銀兔符”,接著又改為“銅魚符”,有交魚符 和巡魚符兩種。魚符分左右,使用方法是,左符放在“派出所”(內(nèi)廷),做為“底根”;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,作為身份的證明。左右符的數(shù)量不一定對等,多 少根據(jù)使用者的人數(shù)和實際需要來定,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,而是“權力憑證”,可用于調(diào)動軍隊、任免官員。
符中最有名的是“虎符”, 一般由將軍們使用。信陵君“竊符救趙”中的符就是虎符。武則天改朝大周時使用龜符,衍生出了一個過去特流行的詞匯兒———金龜婿。金龜婿是優(yōu)質(zhì)女婿的意 思。女兒找到了一個身份證是“金龜”的男人做老公,最低也是三品大員啊。唐朝詩人李商隱的《為有》詩中寫道:“無端嫁得金龜婿,辜負香衾事早朝。”
信息較為復雜的古代身份證,是清朝的“腰牌”,不僅要寫清楚持有者的姓名、年齡、單位、職業(yè)、官銜等信息,還會特別注明身份證的用途。更絕的是,要求比 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錄入,這也許就是現(xiàn)代身份證上要貼照片的起源。這有點像現(xiàn)在要求把持有者指紋錄入一樣,是極為厲害的一種手段,因為當 時還沒有整容術,面部特征信息十分管用,想冒充還是頗為困難的。
相對于等級身份證,職業(yè)身份證和臨時身份證更簡單、隨便。職業(yè)身份證是根據(jù)從事職業(yè)的不同來制定的,如僧人的身份證叫“戒牒”、“度牒”,憑此牒可到處化緣、籌善款;妓女也掛一種特殊腰牌,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證明。可以說,職業(yè)身份證更像現(xiàn)代的工作證。
從上述可以看出,身份證從古代發(fā)展到現(xiàn)代、從特權階層走入普通民眾,這是一種進步,人人平等才人人都有身份證。同時,身份證的形式和內(nèi)容也越來越復雜,功能和作用也越來越多。